今天是  
首页 学校概况 专业设置 招生就业 继续教育 学生天地 德育阵地 校报校刊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校长信箱  
[天气预告]  
用户名: 密码:
职教扶贫成果  
· 从贫寒学子到名企高管 扬州天..
· 多家媒体对我校的报道文章
· 职教扶贫——走进四川大凉山
· 天海学校,我们全家信得过
· 去“天海职校”有感
· 心怀纯真大爱 情系寒门学子
公告栏  
· 公示:天海职校食堂一周菜谱..
· 我校聘请崔昌玺任督学
· 一周菜谱(10.21.—10.27.)
· 一周菜谱
· 学生伙食费缴纳政策告家长书
· 2024年秋学期扬州市直学校中..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
· 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2024..
· 在扬州市老区“三会”“圆梦..
· 扬州天海职校关于中瑞班招生..
招生信息  
· 2024年职教高考班招生简章;..
· 2024年招生简章
· 不容错过!升学必看!2023招..
· 2023年招生简章;百分百安排..
就业信息  
· 《响水日报》:阳光洒满就业..
· 朱正兰:实习期表现优异被大..
· 田金忠:在知名大型企业实习..
· 马萍萍:业务熟练、拾金不昧..
友情链接    
 
>>
走近楷模汪金权:清贫之中内心富足
发布日期:2012-09-15 09:30:06 点击次数:3239

来源:中国教育报

 

【简介】

  汪金权,男,1963年生,湖北省蕲春县人,蕲春四中语文老师。1987年大学毕业以后,扎根于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教书20余年,多年来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事迹】

  他是名校优秀毕业生,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坚守农村中学20多年;他家徒四壁,家人老弱病残,却将自己半数工资用来资助困难学生;他正值盛年,却须发染雪,形销骨立……他就是汪金权,湖北省蕲春四中一名普通教师,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给了学生。

  【语录】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

  大别山下有我的故园、父母和亲人,还有淳朴的孩子们。

  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

  他是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坚守农村中学23载;他家徒四壁,家人老弱病残,他却将自己半数工资用来资助困难学生,不图任何回报;他正值盛年,却须发染霜,形销骨立……他是谁?他别样的人生选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他的大爱又从何而来?

  汪金权,湖北省蕲春县蕲春四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爱生如子,备尝艰辛,谱写了动人华章,用有爱心的教育铸就了大别山师魂。

  从蕲春县城出发,一路向北,连绵不绝的大别山脉高低起伏,一眼看不到尽头。汽车在绿阴覆盖的山间公路上前行,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抵达张榜镇,如果沿着镇上的公路继续北走,不需多时便可抵达安徽省太湖县。汽车在镇中右转,行约两公里,可以看到群山环抱之中静卧着一所绿树掩映、颇具现代气息的学校,这就是蕲春四中。

  在见到汪金权之前,记者心里有颇多疑问:都说人往高处走,汪金权为何愿意放弃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主动申请调入偏僻山乡的蕲春四中?汪金权常年坚持资助学生,从不记账,不打借条,更不要求学生偿还,这么多年,他资助了多少学生?汪金权家庭经济困难,年迈的母亲、身患重病的妻子、智力障碍的儿子,都是他必须肩负起来的重担,但他依旧对学生慷慨,他如何担起他的家?采访汪金权的过程中,随着疑问一个个解开,一个真实的汪金权呈现在记者面前。
  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去23年我从没有离开过,今后,我更不会离开,我将伴着孩子们,直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

  1987年,汪金权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蜚声全国的黄冈中学任教。可只工作了一年,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汪金权便告别繁华的城市,放弃优越的待遇,主动申请调到条件更差的蕲春四中任教。汪金权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汪金权9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作为长子,汪金权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饱尝生活艰辛的汪金权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半饥半饱的挣扎中,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成为解放后郝子堡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消息传来,村子里沸腾了,乡亲们凑钱买了许多鞭炮,在汪金权上学那一天,沿着村前的小路燃放了一公里。几个叔叔拼凑了上学路费和零花钱。看到侄子穿得破旧寒酸,五叔还将身上的一件衬衣脱给了他。

  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在汪金权心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故乡、对于父老乡亲,汪金权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在外求学的过程中,汪金权见识了城市的繁华,然而贫穷的故乡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那里有身体羸弱的母亲、尚未成家的弟弟妹妹,那里还有一个善良的姑娘,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康娇生。

  康娇生高考落榜后,在该县三叠河小学当民办教师。因汪金权家庭贫困,善良的康娇生便从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他,汪金权始终将这份真情记在心头。

  参加工作那一年,汪金权趁着假日,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那时的四中还很破旧,仅有几排平房,八个班级,十几个老师,数百名学生。顾老师对他叹气道:四中条件差,又地处偏远,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优质生源啊!汪金权听后,当即表示:那我调过来吧。顾凤鸣以为这个学生只是随便说说,谁不想留在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将来能获得更大发展呢?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汪金权真的申请调到四中来了,而且一呆就是23年。

  循着汪金权的成长轨迹,不难理解他当年的选择。他爱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爱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对山区教育资源的贫瘠有着切肤之痛,他明白,山区教育需要他贡献力量。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使得汪金权作出了回乡的选择,也成为支撑他坚守下去的力量。他说:我也曾困惑过,彷徨过,然而,我最终想明白了,我到底图什么,那就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的学生们,我的父老乡亲。

  23年,对一所学校来说,也许不是太长,可对于汪金权来说,这是他全部的青春年华。从当年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满头白发、憔悴沧桑。23年中,汪金权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经历过多种磨难,然而,他就像在大别山上的青松,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放弃过。23年,作为一名高级教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一名蕲春的名师,汪金权有更多的机会可以离开,曾有学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工资是现在的数倍,可他一概拒绝了。他总是说:我走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我离不开大山,离不开大山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质朴可爱,他们需要我。我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去,我在这里23年从没有离开过,今后,我更不会离开,我将伴着孩子们,直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汪金权多次这样说。

 我没有账本

  我实在见不得山里伢求学无门,不忍心他们因贫失学而误了前程。我本来就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如今,他们的孩子有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20多年来不计回报地资助学生,这是汪金权育人生涯中最动人的篇章。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默默无闻地帮助那些寒门学子。

  汪金权在蕲春四中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汪金权自己,因为给学生的钱,他从不记账,更不要学生打欠条,甚至连姓名都不问。汪金权20多年来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 

  汪金权没有记账,学校的账本上没有记录,学校的老师们也没有记录。这事真的毫无任何见证吗?这样怎能说服我们?面对记者的质疑,四中的老师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突然有人灵机一动:随便到哪个班上去问一问,有没有学生接受过汪老师的资助不就行了吗?当场站着的两位班主任,立即到自己所带的高二(6)班和高一(10)班询问。眨眼之间,两个班上就跑过来5名学生给汪金权作证。后来听说了这个故事,汪金权的许多同事、他曾教过的一些学生,甚至张榜镇的乡亲们也主动找到记者,纷纷要求给汪金权作证

  要谈汪金权助学的历史,还得从他当班主任开始。上世纪90年代,为了把面临失学的孩子招到学校,四中作出了一个弹性规定:允许学生欠学费,由班主任做担保人,人先进来,钱以后再缴。汪金权连续多年当班主任,每年学生欠费一大笔,到期末结账时,考虑到学校和学生都困难,汪金权就拿自己的工资帮学生把钱垫上。有一年,汪金权把工资都垫光了,还欠1000多元钱,过年回家只能两手空空。

  因为汪金权帮学生垫付学费已经超出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担心影响汪金权的生活,就再也不让他当班主任了。然而即使不当班主任,汪金权还是放心不下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他任教四中23年内,没有一名学生在他手上因贫辍学。

  1997年秋季开学时,汪金权到学生汪洪奎家里走访。当时汪洪奎的母亲和姐姐都身患重病,全家的负担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考虑到家里实在困难,汪洪奎打算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汪金权极力劝说汪家不要让孩子辍学,并承诺资助汪洪奎。这一帮,就是10年。他是改变我命运的人!如今正在辽宁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汪洪奎说,从高三到现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汪老师已资助我7万多元。汪老师虽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却胜似亲生父母……”汪洪奎哽咽地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不让这个好读书的学生分心,汪金权连他的家人也一起资助,他曾两次带病重的汪母到武汉看病,并垫付了医疗费。

  蕲春县教育局办公室的胡干事说:张榜中学一位教师,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10年前,汪老师到张榜中学去办事,离开时,看到一位女生蹲在校门口默默流泪。他走上前去,了解到女孩因为家里经济贫困,父母准备让她辍学出去打工。汪老师连孩子的姓名都没问,就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给她,并和她约定:以后每月的这一天,都要在这里等着他。就这样,直到女孩初中毕业,汪老师风雨无阻每月一次骑着自行车送来生活费。如今,这个女孩已经大学毕业了。

  汪征是张榜信用社的一名信贷员。他告诉记者,不记得从哪一年起,汪老师开始通过信用社向在外求学的学生汇款。汪老师每月只要自己发了工资,就准时前来汇款,从不间断。一开始,汪征以为汪老师是给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汇款,后来才知道是给曾经教过的学生汇款,他感动万分。以后,只要看到这个白头发、白胡子,脚穿解放鞋的瘦削身影,不管手头多忙,他都要先给汪老师把汇款办好。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啊!汪征说。

  汪金权对贫寒学子的资助,可以用来形容。有一个困难学生,他帮一个;有两个,他帮一双。而他几乎从来不去考虑自己的力量究竟有多薄弱。他说:说句心里话,我帮助学生,不是我多么无私和伟大,我实在见不得山里伢求学无门的困境,不忍心他们因贫失学而误了前程。我本来就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如今,他们的孩子有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23年来,汪金权到底资助了多少学生,到底捐出了多少钱,这的确是一笔无法精确统计的账目。但是,这些稀里糊涂却又清清白白的账,深深地记在从四中走出的学生心中,记在老师们心中,记在蕲北山乡人们的心中。

  对家人我满怀愧疚

  在我最困难时,妻子没有嫌弃我,如今她有难了,我怎么可以弃她而去呢?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如果我那样做,我就打破了做人的底线,不会有幸福的。

  一边是不计回报、倾其所有地助学,一边是风雨飘摇的老屋,多病的老母亲,身患重病的妻子,智力障碍的小儿子,甚至大儿子上大学还要为学费发愁。

  汪金权的老家,在离张榜镇约20里路的狮子镇郝子堡村。老家的几间土砖房,还是上世纪70年代所建,因年久失修,去年3月份,随着一场暴雨的降临,房屋后檐一处垮掉了,山上的泥沙瞬间冲进了屋子里,一家人不得不出去避了几天。和汪金权在四中的宿舍一样,几间土屋里同样是家徒四壁。除了几张木桌、木椅和木床外,只有地上堆着几袋粮食,没有任何电器,厨房内粗锅大灶,柴禾烧出的黑烟将几面墙壁熏得一片漆黑。

  郝子堡村的村支书汪洋生告诉记者,在该村,汪金权是最贫穷的吃公家饭的人,像汪老师家那样的土砖房已不多见。曾经也有人不解:汪老师一个月几千元工资,都用到哪里去了呢?后来大家才知道,汪老师都用于帮助贫困学子了。

  1988年,汪金权调来四中后,便和康娇生在老师顾凤鸣的操办下喜结连理。可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在大儿子汪品超出生后不久,康娇生的情绪有时变得异常暴躁。生下小儿子汪品洋时,康娇生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经常发狂,砸坏门窗,还到处乱跑。此后,汪金权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

  汪金权把病妻带在身边整整两年。精神病人需要耐心细致的照顾,汪金权精心照顾她,耐心地安抚她的情绪,不管妻子作出何等出格的举动,他从没有一次发火。他还专门买来精神类书籍自学,从中寻找治疗的可行方法。平时,他给妻子梳头、洗脸、穿衣、喂饭,还经常带她到外地去求医问药。

  在汪金权的精心照顾下,康娇生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如今已多年没有再犯了。除了基本自理外,有时还能帮着老母亲干点家务活。有一次,汪金权上课回来,见到妻子一个人在默默地流泪。他吃了一惊,以为妻子又犯病了。没想到,妻子拉着他说:老汪,我对不起你啊!我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我连一只扣子都没有帮你钉过,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拖累你了!听到妻子的一席话,向来坚强的汪金权哭了。他安慰妻子说:你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你的病情好了很多。你不要多想,把病治好,对我就是最大的安慰!

  汪金权对病妻不离不弃的举动让很多人深感敬佩,也有人看汪金权过得辛苦,劝他放弃,却被汪金权断然拒绝了。他说:在我最困难时,妻子没有嫌弃我,如今她有难了,我怎么可以弃她而去呢?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如果我那样做,我就打破了做人的底线,不会有幸福的。如今,妻子的病情几年没有再犯,于他而言,是最大的收获。

  汪老师的小儿子汪品洋,因3岁时一次高烧没有及时治疗,落下后遗症,脑部受损严重,智力低下,小学都未能读完,没有劳动能力,如今只能放在老家,靠7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

  有人对老母亲说,你的儿子是吃国家饭的,不应该没有钱。可是善良的老母亲从来没问过儿子钱的事。她说:每年过年,总有学生到家里来感谢,我才知道,他一直在帮学生。这个我没有意见,他能帮得到就帮,就怕他帮不到。只要我儿百事好,有没有新房子住没有关系。

  汪金权的大儿子汪品超去年考上孝感一所职业学院,需要一万多元的学费。可汪金权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亲戚们得知后,凑了一万多元,品超得以顺利入学。汪品超告诉记者,曾经,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可是,当他看到许许多多学生给父亲打来电话,发来贺卡;当他看到每逢放假,各地学子纷纷前来看望父亲,他渐渐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他说: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汪金权的宿舍里,珍藏着一本小小的通讯录。因为翻的次数太多,通讯录已经破旧,可它仍是汪金权的心爱之物。这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学生们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无论是10年前毕业的,还是20年前毕业的,许多人他都能回忆起姓名,以及他们的求学故事。最让他开心的,莫过于听说哪些学生又有什么进步和出息了。汪金权说,23年来,自己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如今,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分布于全国各地,许多学子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社会栋梁。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贫寒家庭的命运,这一点足以让他欣慰。

  【对话】

  让学生踩着肩膀远眺

  记者:您当初放弃了全国名校,自愿来到贫困山乡,一呆23年,有没有后悔过?

  汪金权:我不后悔。23年中我曾经面临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也曾受到来自外面的高薪和大城市学校的诱惑,目睹一些老师跳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得更好,说实话,没有彷徨、怀疑和动摇不真实。但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到底追求什么。我属于大山,我是大山的儿子。23年的守望,其实并非刻意追求,而是一个自然的延续。当我选择回到山区时,是本能的回报的感情;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是一种生活方式;去帮助他们,是一种本能的举动。慢慢地,这种本能形成一种习惯,发展为常态,我沿着这条轨道自然地走下去,觉得这样很好。

  记者:您当年的大学同学如今有人走上领导岗位,有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而您仍然守在三尺讲台,甘守清贫,有没有心理落差?

  汪金权:没有。我从来不和别人比这些。五一那天,有的同事告诉我,你的校友开大奔轿车啊。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什么大奔小奔,我只知道又有多少学生出了什么样的成绩,有什么样的进步。如果说有,我得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是教师界的最高荣誉,已经足够了。如果说有,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

  记者:很多人认为,您能力有限,为什么您还将大部分工资资助学生?您觉得学生对您的回报是什么?

  汪金权:有一点能力就要帮。虽然我不富有,不能给孩子们更多的资助,但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我一直铭记祖母的一句话,有两种人,一种人手心向上,一种人手心向下。手心向上的人,他的人生原则是索取:给我;手心向下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给予:我给。我愿意做后一种人。给予他人,哪怕很微薄,远比索取快乐。

  学生最好的回报,就是好好学习,成人、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可以超过我,把梦想向远方延伸。说老师是蜡烛、是春蚕,都太拔高了,更确切地说,老师就是人梯,让学生踩着自己的肩膀,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语录】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一些老师去了更好的地方,说实话,我也有过彷徨、怀疑和动摇。但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到底追求什么。大别山下有我的故园、父母和亲人,还有纯朴的孩子们。他们了解我、需要我,我也了解他们,离不开他们。在这里,我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

  跟学生们在一起真的很幸福。不管是现在的,还是20年前的,他们都很可爱。我为他们骄傲感动。虽然他们有的起点不高、基础不好,但最后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感到欣慰。我不求他们人人上名牌大学,但求每名学生都能成为好公民。

  我后来帮助我的学生,不是因为我多么无私和伟大,而是我本来就受过他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学业。而受过我帮助的学生,以后也会再帮助别人。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南陵路57号 电话:0514-87907918
苏ICP备12045008号-1 企业邮箱登陆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