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扬州有条古巷,古巷有两个名字:从西面进巷往东走叫苏唱街,从东面进巷往西走叫丁家湾。古巷的路不宽,仅够两人并行,古巷很深,用行军速度穿越古巷,至少也要六分钟。住在古巷的人都知道,巷子的中间,也就是苏唱街与丁家湾这两个巷名相接的地方,有一所学校,学校的大门上挂着两块牌子:“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老区扬州人才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天海学校)。放寒假了,古巷的人看到成群的学生,拖着行李箱走过古巷,他们就会说:“又要过年了。”暑假开学,见到一批又一批带着大包小包的学生走进古巷,他们会热情的指路:“一直往里走,学校门前有牌子。”他们知道:这是新生,来报到的。古巷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新生大多是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所学校的校长叫王功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技能传授方式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行为,师傅带徒弟,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进行,一般是父子相传或者是师徒相授。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拜师学艺的人都是学徒,这种形式可以称之为传统的学徒制。传统的学徒制有它固有的局限性,教学行为还仅仅是个人行为,师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来教授徒弟。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担负起了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责任。
天海学校与其他职业学校一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侧重于生产技能与一线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企业输送具有一定文化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天海学校与其他职业学校有许多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将“职教”与“扶贫”捆绑在一起。2002年建校之初,他们就把“职教扶贫”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学校招收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学校的第一份招生简章上醒目的写着:“上学不缴钱,就业有保证,进了天海门,定成创业人。”
2002年学校招收第一届学员就不向家长收学费,2012年国家免收中职生学费之后,天海学校增加了不向家长收住宿水电费、书籍薄本费、对特困家庭的子女还可以不收生活费。这些费用,都是通过学员半工半读的方法解决。这种方法曾被当时的国家教育部部长称为“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如今,学校已经招收了十二届学员,毕业生已达4500多人。这些原本大多是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就要流入社会的十五、六岁的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学文化学技术,然后走进企业,走上岗位,走上新的人生路。“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天海学校的老校长王功亮先生喜气洋洋地説。更让学校自豪的是,天海的毕业生还有不少人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企业生产的管理者。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职业教育”“职教扶贫”概念的,应该是黄炎培先生。辛亥革命之后,1917年,黄炎培就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救国要图”。他还认为中国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生计,解决生计问题唯有教育。他主张以职业教育来解决生计问题,最后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在他之前,戊戌变法的时候,严复就曾提出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必须先办教育,开通民智。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1920年建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决心筹募100万元基金,召集100万位同志,创办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认为建立 100万所乡村学校就可以挽救国家的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给后代。我们现在称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教育救国论者。
教育救国论者的理论与实践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把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教育落后,也失之偏颇。教育的功能,只有植根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之中才能体现出来,就像手的功能不能离开人体一样。尽管如此,依然瑕不掩瑜。他们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人的素质,并为此而奋斗,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探索与贡献,功不可抹。
黄炎培先生用职业教育来解救贫困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圆的梦。今天,王功亮先生的天海学校,用“职教扶贫”的方法,成功地帮助了45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天海学校的探索与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也受到了国家的表彰。他们2010年获得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颁发的《支持老区建设贡献单位》奖牌,2013年又获得《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先进单位》荣誉证书和奖章。在此之前, 2005年,天海学校被教育部等七个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全国的半工半读试点院校之一。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历史走进了2014年,我们正走在创造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的路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需要“职教扶贫”吗?
“任何时候都有穷人。”王功亮说。这位曾经担任过扬州市副市长、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兼着中国西部教育顾问的老人,2014年春节前夕找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京报》等新闻媒体对深圳一家电子厂使用四川凉山童工的报道与讨论,与学校的教职员工商讨,如何坚持天海学校职教扶贫的方向。
电子厂与凉山童工的事件是这样的: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深圳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四川凉山十多岁的小学女生,也有少部分男生。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
《新京报》报道:深圳某电子厂童工被送回凉山老家前,并不乐意,其中有孩子对记者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我不想回家”。
这些不愿意回家的孩子目前已大部分回到了凉山,媒体还报道说:2014年元月2日一部分凉山籍的孩子回到了凉山州的西昌市,“当地政府组织了相关部门到火车站迎接这些孩子。”凉山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农民人均一年收入两三千元。虽然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他们还是难以承受孩子在校的花费。”“当地经济落后,这些孩子即使辍学也仅仅勉强糊口。”
唉,说到底都是贫困惹的祸!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为8200万。春节前夕,1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赴陕西商洛、安康慰问困难群众的火车上,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扶贫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李克强总理说:要“以更大决心继续向贫困宣战,以更大努力打赢这场持久战,绝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曾几何时,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憧憬,许多农村家庭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希望通过让子女上大学来实现鲤鱼跳“农”门,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可是走出大学校门后,他们渐渐发现,在竞争求职的时候往往处于劣势,就业率低、失业率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加上城市生活的成本高昂、居多不易,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重新返回农村谋生。
一方面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有米饭和肉吃”情愿做童工,另一方面禁止使用童工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企业经常遇上用工难。面对这些在改革前进中出现的难题,我们的职业教育该做点什么?
天海学校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所民办的职业学校,在坚持职教扶贫的路上,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连接着企业,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条腿连接着学员,以提高学员的生存能力——即岗位技能为教学的目的,他们的毕业生走上岗位之后,有的还领导着大学生工作。
天海学校用不向家长收学费、不向家长收水电住宿费、书籍簿本费、甚至不向家长收生活费,成功的帮助了45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迈开大步走进城,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人生路,也使他们的家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们能够取得成绩的客观因素,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类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职业学校应该把培养这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二是贫困家庭的子女,掌握了一技之长而服务社会,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大有作为。
夕阳雾中
2014.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