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志芳;原文刊发于8月12日中国老区网,编辑:曹晖
一
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内开始兴起教育产业化,在发动社会资源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是学习成绩偏低而被迫终止学业,这些学生在既无生活阅历、又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走向社会,有引发社会问题的隐患。
为此,许多人感到心忧,也有不少人在行动。2002年7月,曾任扬州市副市长的王功亮联合4位从职教领导岗位退休的老同志,拿出他们的个人养老积蓄50万元,租用企业闲置厂房创办了重点面向农村“双困生”继续教育的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坚持“职教扶贫”办学宗旨,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第三年到企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学生入学时不需要缴学费,先由学校垫付,再由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及以后工作收入返还学校,以减轻家长的即时支出负担。
二
尽管作出了“上学不缴钱,就业有保证”的承诺,并将录取条件降低到“无智障、无明显纹身、无犯罪记录”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学校第一年只招收到45名学生,不仅远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更严重低于办学者的心理预期。
学校领导经过调研发现,“双困生”只是同年龄段学子的极少数,且主要散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凭天海自身的招生宣传和力量难以充分发现他们。他们想到了基层工作网络健全的扬州市老促会。市老促会本就有着助教扶贫的职能,双方目标一致,从此,扬州市老促会承担起发现、推送“双困生”到天海就读的工作。
老促会系统工作人员多数是从“三农”岗位上退休的老同志,了解农业,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深知孩子的成长成材对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重要。20多年来,他们带着真心、带着深情,将天海职校招生作为助教扶贫的主要工作,每年从开春到职校开学,坚持进校到班、进村入户、进组到人,排查“双困生”情况,说服动员学生家长让孩子到天海继续升学学文化、学技能、学做人,并设法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学习费用等困难。
江苏省老促会充分肯定扬州天海校会联手职教扶贫的做法,确定天海职校为江苏省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推动学校与泰州、淮安、盐城等七个省辖市、22个县(市、区)老促会合作。老促会系统成了天海寻找、推送学生的主渠道,学校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至2010年达到峰值的703名。
三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一定文化和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此,学校始终践行“做人第一、动手第一、就业第一”的培养目标,探索设计出与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相结合学制相适宜的课程安排。
他们把“做人第一”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学校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学生入学先剪头,“剪学生头、做朴实人”是校规的第一条。学生每天晨练和中餐要排队,背诵“吃苦、忍耐、诚信、自立”校训,唱“天海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校歌。他们还推出“一二三四基本功补课计划”,要求学生每天书写一页硬笔书法,每周背诵讲解两首古诗词,双月参加三次社会活动,每学期完成四篇读书心得。
在学生到企业半工半读前,学校还反复叮嘱学生记牢:“见面笑一笑,问声师傅好;手脚不能停,吃苦又勤劳;服从听指挥,委屈受得了;学会关心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等八句话。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艰涩的大义,但所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培养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他们将第一学年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培训学生动手,要求学生敢动手、爱动手、会动手。服装班学生亲手缝制的一件件校服、工作服;电子班刻制的一块块线路板、组装的一台台收音机;机电班加工的一个个六角螺帽、一件件配件,练就了学生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进入企业半工半读认师学徒和顶岗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把班级办在企业并不是完全交给企业。学生去企业半工半读,学校要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或带班老师,定期去企业面授课业、答疑解惑,并时刻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用“爱心”培育学生,用“狠心”规范学生,用“耐心”感化学生。校领导经常亲自去学生实习场所看望鼓励学生,与企业沟通协调解决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笔者在学校座谈时,有两位校领导接听带班老师电话,协调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每个通话都在10多分钟。
四
天海办学前十年,尽管创业艰难,总体上还是顺风顺水的,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并得到国家和省、市教育基金专项支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职教资源日渐丰富,学生就读选择性增多,特别是2012年国家出台免除职业教育学费政策,天海缓缴学费的招生优势不复当初,学校的招生规模出现跳水式的下降,2012年招生262名,只有2010年的37.3%,2016年更是降到谷底的163名。
面对异常严峻的生存挑战,学校办学者们有过犹豫,但最终没有放弃。他们继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在把班级办在企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基础上,创新推动产教融合,与南京金帆酒店管理公司、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用三年中专+两年成人大专的贯通学制,培养更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现在天海毕业生升入高职及以上学校的比例已达40%左右。
国家减免职教学生学费后,学校将垫资政策转向支持特困学生的住宿费、水电费、书本费,以及全免或减半免缴伙食费,一般困难学生也可以申请助学借款,这些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保障,融资成为学校生存的首要保证。2014年,天海拿出办学结余的200万元,捐资设立天海慈善基金会,向社会公开募捐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基金会在参与农村大病救助、西部助学等社会公益项目的同时,每年为全校学生免费提供助学爱心包和特困生“未来工程师”助学款等资助。省市老促会、爱德基金会、省少儿基金会、扬州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和不少企业也为天海学生提供“滴水筑梦”、春蕾助学等定向资金资助,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有效增强学校的招生吸引力。近几年,学校的招生规模回升稳定在400名左右。
教育是改变人的最有力的武器。正是由于五位老同志的艰难创业、苦心维持,全省老促会系统老同志的不辞辛劳、精心搜寻,学校老师们的辛勤耕耘、爱心付出和众多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无私奉献、关心呵护,天海7500名学子才能得到更多教育、更好成才的机会,
天海办学23年,学校招生7500多名全部学有所成,7500多个家庭由此摆脱贫困。
(编辑:曹晖)
|